logo


蔣渭水回家了   

一代熱血年兒的最後旅程
「埋我於櫻花陵園
靠近蔣渭水身邊
遠眺龜山島
遙望太平洋
……

臺灣醫者欣然躺臥蘭陽溪邊」

這是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醫師在退休的著作《感動就不遠》中的序詩。
二二八公義發起人仁醫陳永興,得知渭水先生將歸葬櫻花陵園,即在墓園旁預購塔位,以示一生追隨,這是渭水先生穿越時空的另類影響力。
臺北市崇德街底的渭水先生舊墓園,是未經規畫之公墓,景觀凌亂。「歷史難道允許『臺灣孫中山』先生之墓,永遠在『白骨亂篷蒿』中與『黃塵共今古』嗎?」墓園遷移之始倡者黃煌雄先生,在1976年出版的《革命家─蔣渭水》曾如此感慨。
2011年,渭水先生逝世80周年紀念會,宜蘭縣長林聰賢應邀參加,當時就有將先生遷葬之意。2012年,先生三子蔣時欽夫婦從北京歸葬宜蘭,當時的民政處長陳文昌提議將渭水先生歸葬,隨即聘請黃聲遠建築師規劃。
蔣渭水舊墓園屬重要文化資產,呂大吉建築師擔綱起掘及修復事宜,動用透地雷達掃描及探測內視鏡,呂建築師雙手合十向渭水先生默禱,冥冥之中好似得指點,起掘非常順利。
歸根之前的活動一波波展開,影像裝置藝術展「開窗」首先在宜蘭幾米廣場登場,由民政處長卲邵治綺主持;本著當年先生環保前衛觀念,舊窗成了藝術品,也象徵開啟臺灣民主的櫥窗,同時發表APP動畫,渭水先生將沾在褲管的泥巴當作勳章,右手提著醫生包,左手拿著手杖,無畏無懼,勇往直前,醫治臺灣病根。
巽門故居定址揭牌,此處原名為渭水路,2003年改為中山路二段,在此立牌解說,為宜蘭增添另一處人文景點。
渭水先生行醫之餘經營春風得意樓,代理宜蘭甘泉老紅酒,仁人志士宴飲的老紅酒,因歷史的連結成為名酒。宜蘭酒廠發行紀念酒1017瓶,以紀念先生19211017日創立啟蒙運動團體「臺灣文化協會」。
渭水先生墓園幾經變遷,此次最後旅程由宜蘭縣政府、臺北市政府合辦,本會協辦。秉先生遺訓,不勘與、不擇日、不燒金紙、不做法會,力行簡約,僅在墓前小徑飾以盆花,周匝樹上懸掛書寫先生名言的黃絲帶,營造出歷史意涵的景象。
1017日清晨,市府舉辦「解時代的渴─蔣渭水紀念路跑」,紀念先生當年興建大運動場,創立臺北青年體育會。晨八時,小提琴手奏起悠揚的〈蔣渭水紀念歌〉、臺灣民謠,獻花啟靈之後,柯市長、林縣長將象徵渭水先生精神的《蔣渭水全集》、《臺灣文化協會會報》、《臺灣民報》復刻本,以及治警事件正義紀念章複製品,印有臺灣民眾黨黨旗的紀念T恤等,交由家屬置入舊墓穴,成為衣冠塚。
考量假日蔣渭水高速公路會塞車,車隊將直驅宜蘭,「應連結1931年大眾葬儀情景,繞經先生革命的據點,才有歷史意義」\留守墓園的呂建築師喃喃自語,不可思議的是開道的警車竟沒不知路程已變更,繞道聯合記者會暨「上醫醫國  蔣渭水診治臺灣特展」的會場的蔣渭水紀念公園,渭水先生似乎很眷戀壺濟世的大稻埕。
車隊抵達宜蘭後,先進行尋跡踩街,下午二時,在櫻花陵園舉行歸根儀式。「渭水之丘」不立碑,不造神,翠綠草坪上,先生的英靈是的一棵象徵百年樹人的樟樹以及著名的臺灣診斷書《臨牀講義》。
平日多雨的宜蘭,此時天清氣朗,蔚藍天空白雲絲絲,一隻老鷹盤旋飛過。十面「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的雙色羅馬旗迎風而立,提琴手奏起蔣渭水紀念歌、宜蘭民謠,縣長致詞之後,黃煌雄先生獻上長詩﹤我在渭水之丘﹥,其後,陳永興醫師等十六位各界代表分立四方,以排成井字型的竹竿合力挑起重達四百斤的蓋板,象徵先生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家屬將渭水先生暨夫人石有的骨函小心翼翼置入墓穴,眾人合力將蓋板復位。「我全心疼惜的臺灣啊,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我一生的歡喜攏在此…」,司儀以閩南語朗誦馬偕「最後的住家」,獻給革命家熱血兼具宗教家情懷的渭水先生。

「惦惦坐佇小山崙  清風款款勁溫馴
故鄉月娘伴我睏  遠眺太平護子孫
渭水啊
遠眺太平護子孫」


歌仔戲名伶呂雪鳳面向太平洋,演唱《蔣渭水交響詩-旅程》最後篇章,歌聲飄向山腳下的蘭陽平原及遠方的太平洋,在眾人「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吶喊中,完成了歸根儀式。
這時,丟丟噹公園,四場的「蔣唱會」正在接力演出,由樂團、歌手、教授、學者、擔任辯士及醫師,用音樂、演講為臺灣轉型正義開藥方。
紀念活動延續至18日,當天柯市長輕車簡從,特地到渭水之丘追思二小時。晚上,蔣渭水紀念音樂會壓軸。
「大安懸壺杏林暖,得意春風酒連番;
心中難忘有大願,護持弱少鬥強權;
上醫醫國凌雲志,診斷臺灣藥方奇;
文化教育開民智,二十年間病根除…」



在臺北市國樂團絲竹鑼鼓曲中,呂雪鳳老師以歌仔調唱出渭水傳奇的一生。大家如癡如醉,林聰賢縣長、江聰淵市長、所有觀眾起立喝采,在細雨紛飛中,書寫臺灣歷史的儀典,畫下圓滿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