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大安醫院』的抗日傳奇
1920 年代,北、中、南各有一所非武裝抗日的重要據點大安醫院,院長都
是創立臺灣文化協會的先鋒。
1921
年,在臺北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的蔣渭水醫師,邀請在臺北赤十字醫 院服務的林麗明以及當時還是學生的吳海水,期許將來在臺中、臺南開設同名的
醫院,揭揚文化運動的大旗。1
三家大安醫院的建構,印證杜聰明博士形容蔣渭水「頭腦明晰、果斷、具有
組織之性格。」2
蔣渭水的大安醫院
日人又吉盛清指出:臺灣近代史的胎動地,沒有大稻埕就無從談起,漫步大 稻埕,能感受到「為守護民族的靈魂而以生命做賭注奮鬥的人物確實的存在感」3
臺灣民眾黨的重要幹部黃師樵,也見證了當時大稻埕的抗日風雲以及大安醫 院在臺灣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大稻埕太平町三丁目,有一個白底黑字的大招牌,高掛在二樓上面,顏曰『大 安醫院』。這個醫院,並不是和普通醫院一樣,專醫病人,而是治療人的疾病之 外,還兼理醫國醫民的工作。那時候,無論鄉村都市,男婦老幼,都知道這個醫
院,會替臺灣同胞醫治心病。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那就是這個醫院,是臺灣抗日 革命運動的大本營,尤其是,臺灣政治運動的發祥地。這個院主,就是大名鼎鼎, 名聞中外的革命先烈蔣渭水先生。」 4
1 《臺灣》第四年第五號,頁 74,1923.05;游鑑明、吳美慧,〈林蔡素女女士訪問紀錄〉,《走過 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3,頁 134,。
2 黃煌雄,《革命家-蔣渭水》,〔臺北:長橋出版社〕,1978.9.15,頁 30,
3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臺灣今昔之旅臺北篇》,〔臺北:前衛出版社〕,頁 287,頁 296~298。
4 黃師樵,<蔣渭水及其政治運動>,《臺北文物》第三卷第一期,〔臺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頁 79。
5 楊雲萍,〈蔣渭水〉,《臺灣史上的人物》,〔臺北:成文出版社〕,頁 296,1981.5。
蔣渭水向發記茶行承租,三開間二層樓的建築,家宅與醫院合一。南側二開 間,樓下是診所,二樓有十間病房;北側一開間,樓下設文化公司,樓上是家宅。 在警察萬能的殖民時代,蔣渭水冒著時常被搜家的的危險,將醫院做為諸多反日 本殖民統治團體的本部,啟蒙運動文化協會會報的發行所6;臺灣人喉舌《臺灣 青年》、《臺灣》、《臺灣民報》7及其發行機構「株式會社臺灣雜誌社」在臺灣的 總部8;這是需要有相當的勇氣與犧牲。而這些臺灣社會運動的代言刊物,同時 也是臺灣新文學運動的推廣園地。9
「臺灣文化協會」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結社,民族運動文化啟蒙指導團體; 「新臺灣聯盟」臺灣第一個政治結社,本部都設在大安醫院隔鄰的文化公司10; 使漢文圖書、社會運動刊物由黑暗期進入黎明期的「文化書局」11,也設於此。
蔣渭水更身兼臺灣文化協會專務理事(秘書長)及文化協會會報主編,《臺 灣民報》創辦人之一、董事、總經銷、社論主筆、專欄作家,臺灣民眾黨暨臺灣 工友總聯盟的實際領導者,因此蔣渭水的大安醫院可說是臺灣近代民族運動的風雲中心。
1923 年 2 月 5 日,蔣渭水與蔡培火於大安醫院協商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被 禁止善後對策12。4 月 18 日,蔣渭水在大安醫院揭揚「恭迎鶴駕 臺灣議會請願 團」的奉迎旗幟,向東宮太子裕仁(日後的昭和天皇)請願,被臺北北警察署近 藤署長依治安警察法拘提查辦,家宅被搜查13。
7 月 31 日,蔣渭水於大安醫院與蔡式榖、王敏川、翁澤生、連溫卿等三十 名商議籌組臺北及全島主要地點的青年會。14
社會運動者常以大安院樓上十間病室為家。1923 年 12 月 16 日,早上 6 時, 蔣渭水與文協大將王敏川因違反治安警察法事件,在大安醫院一起被捕。15引起
6 編輯兼發行人蔣渭水,《臺灣文化叢書》,發行所臺灣文化協會本部,臺北市太平町三丁目二十
八番地,封底頁,1922.4.6。
7 《臺灣》,第三年第五號,〔東京:臺灣雜誌社〕,1922.8.8;《臺灣民報》第壹號,臺灣支局臺 北市太平町三丁目二十八番地,〔東京:臺灣雜誌社〕,1923.4.15,頁 30。
8 《臺灣》第三年第九號,〔東京:臺灣雜誌社〕,1922.12.1,頁 69。
9 林柏維,《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1998.1,頁 84~頁 89。
10 林書揚、劉昭勇、藍博洲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灣社會運動史》第二冊,政治運動,
〔臺北:創造出版社〕,1989.6,頁 8。
11 《臺北文物》第三卷第二期,〈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上)〉,1954.8.20,頁 131。
12 林書揚、劉昭勇、藍博洲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灣社會運動史》第二冊,政治運動, 〔臺北:創造出版社〕,1989.6,頁 61。
13 《臺灣民報》,第三號,〈時事短評〉,1923.5.15;《東京朝日新聞》,1923.4.23。《臺灣》第四 年第五號,1923.5,頁 67。
14 林書揚、劉昭勇、藍博洲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灣社會運動史》,第一冊,文化運 動,〔臺北:創造出版社〕,1989.6,頁 248。
15 《臺灣民報》二卷六號,〈入獄日記-十二月十六日〉,1924.4.11。
新舊文學大戰的文學家張我軍,1924 年 10 月下旬,由北京返抵臺北,住在大安醫院,專為《臺灣民報》撰稿16。任職民報的施至善、戴旺枝以及與蔣渭水同赴 東京擔任第五次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李山火都曾設籍於大安醫院;1930 年,蔣渭水之弟蔣渭川分租大安醫院,開設販賣染料的「文化公司」,17蔣渭川段參與渭水先生領導的社會運動,並予以資金贊助。
位於通衢大道的大安醫院,人來人往,臺灣民眾黨成立後亦設臺北支部於 此,以方便宣傳,亭仔腳是當時的民主廣場,張貼演講海報、傳單,也是民眾簽署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的最佳地點。
文化協會、民眾黨許多重要的會議,都在大安醫院樓上蔣渭水家宅舉行。社 會運動人士進進出出,特高警察時常監視,醫院旁的文化書店,常有假裝顧客的 特高警察,平日至少有二位,民眾黨被解散後,當局猶懷不安,恐怕幹部再有策 動,州高等課,命南北兩署注意幹部行動,北署特高增加至四名,每日監視尾行 蔣渭水。18
《臺灣民報》極力提倡新文學、新美術,新戲劇,出入大安醫院的除了同志外,還有仰慕而來的青年學子及關心社會的文人雅士。 當時就學總督府臺北中學校,經常投稿民報的楊雲萍追憶說:「雪谷先生(蔣 渭水的筆名)知道我還是中學生,似乎有點意外,可是我感覺他絲毫沒有一點以 先輩自覺自居。彼此年齡雖然相差十五歲,朗爽的態度,使我感覺好像和一位親 友見面。」「民報辦事處的伙食,設在蔣先生的家裡,我常常和他們一起吃飯。」 19美術界的鬼才人物,以二十七歲英年早逝的畫家陳植棋,當年就讀臺北師範學校時,受蔣渭水的的影響加入文化協會。20
東京臺灣留學生講演團的成員返臺時也以大安醫院為住所,蔣渭水還特別招 待他們觀賞戲劇。臺北師範學校的學生也是臺灣文化協會的青年主力,因此大安 醫院收留臺北師範罷課事件的學生,使他們有暫時棲身之地,蔣渭水也因此被總 督府指為事件的幕後煽動者。21
臺北師範被開除的有志青年,包括陳炘、陳植棋等,赴遠地求學至基隆搭蓬 16
楊雲萍,〈蔣渭水先生之追憶〉,《臺灣歷史上的人物》,〔臺北:成文出版社〕,1981.5,頁 316。
17 見日治時期王敏川、施至善、李山火、蔣渭川戶籍謄本。
18 「禁止民眾黨後當局猶起恐慌」,《臺灣民報》第二百五十三號,1931.3.28,頁 6。
19 楊雲萍,〈蔣渭水先生之追憶〉,《臺灣歷史上的人物》,〔臺北:成文出版社〕,頁 315~318, 1981.5。 20
林書揚、劉昭勇、藍博洲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灣社會運動史》,第一冊,文化運 動,〔臺北:創造出版社〕,1989.6,頁 230。
21 林書揚、劉昭勇、藍博洲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灣社會運動史》,第一冊,文化運
動,〔臺北:創造出版社〕,1989.6,頁 229,;《臺灣民報》第三卷第一號,1925.1.1,頁 20。
萊丸,行前蔣渭水在大安醫院開送別茶話會,述希望並祈學業成就,速為吾臺文 化之啟發以革新文運,並親送至臺北驛。22
詩人,美術理論家,臺灣文化運動的鬥士王白淵的回憶錄,可以看出當代年 輕學子對蔣渭水的景仰之情:「這一位民族的先覺者,他決是臺灣民族的英雄, 他到死.,只為大眾,一點沒有軟化,一點都不妥協。」 23
1926
年 6 月 16 日,蔣渭水水在大安醫院因張貼反對始政紀念日「政談大講 演會」宣傳單,被警官造訪,苦勸其中止24。1927 年 10 月 7 日,「臺灣黑色青年 聯盟事件」被疑者之中李友三等十三名,被釋,到大安醫院暫住並攝紀念寫真。 25
1928
年 2 月 19 日,出席臺灣工友總聯盟創立大會的代表,搭乘四十一輛汽 車遊行示威,特地經過大安醫院,受到大放鞭炮歡迎26。1929 年 4 月 28 日,臺 灣工友總聯盟臺北區將五一勞働節之由來略史揭示於大安醫院,被北署強行拭 除。27
蔣渭水是臺灣民眾黨的宣傳單發行人,大安醫院是發行處所,28民眾黨與社 運動團體許多重要的會議都在大安醫院樓上的會議室召開。1930 年 6 月 13 日, 民眾黨在大安醫院開中央常務委員會,協商反對始政紀念日的運動方針,認為是 臺灣民族慘敗紀念日,決議陳情廢止慶祝會。297 月 31 日,在大安醫院召開民眾 黨常務委員會,秘密決議減稅方案30。12 月 27、28 日,民眾黨中央常務委員會 在大安醫院舉行31,有感主觀與客觀形勢,提議修改綱領政策,注重無產階級權 益,此案總督府認為「以民族運動為緯,以階級運動為經」,是「真劍」的解放 運動,以總督名義於 1931 年 2 月 18 日民眾黨被強制解散。32
22 〈有志青年更赴遠地研學〉,《臺灣民報》第三卷第六號,1925.2.21,頁 5。
23 王白淵,〈我的回憶錄〉,《政經報》,第一卷,第四號,1945.12.10,頁 18。
24 「發生了兩個講演會惹起六一七案結局又是杯弓蛇影」,《臺灣民報》第一百十三號,1926.7.11, 頁 6。
25 「黑色聯盟案被疑者一部釋放」,《臺灣民報》第一百七十八號,1927.10.16,頁 4。
26林書揚、劉昭勇、藍博洲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灣社會運動史》,第五冊,勞動運動, 〔臺北:創造出版社〕,1989.6,頁 72。
27 「勞動節之揭示被北署禁止」,《臺灣民報》第二百五十九號,1929.5.5,頁 6。
28 臺灣民眾黨地方自治宣傳單,1930.6。
29 林書揚、劉昭勇、藍博洲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灣社會運動史》第二冊,政治運動, 〔臺北:創造出版社〕,1989.6,頁 235。
30 林書揚、劉昭勇、藍博洲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灣社會運動史》第二冊,政治運動, 〔臺北:創造出版社〕,1989.6,頁 240。
31林書揚、劉昭勇、藍博洲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灣社會運動史》第二冊,政治運動, 〔臺北:創造出版社〕,1989.6,頁 260。
32 林書揚、劉昭勇、藍博洲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灣社會運動史》第二冊,政治運動, 〔臺北:創造出版社〕,1989.6,頁 264。
2 月 23 日,舊幹部在大安醫院開民眾黨禁黨後的討論會,認為對新政黨組 織無必要,政治鬥爭並不需要有政黨方能鬥爭33。發表共同聲明書,擬寄全島同 志、各媒體、政黨、國會議員,此共同聲明書沒有預先向警署報備,以違反出版 法被沒收,蔣渭水等被移送法辦。34
陳石滿女士接受中央研究院口述歷史訪問,回憶說「姑丈蔣渭水對文協的活 動非常熱中,幾乎把開業所賺的錢都花在上面,每天席開二、三桌,宴請來自各 地的會員」,「姑丈最常說的是,臺灣人身為日本殖民地是一件很不光榮的事,我 們等於是別人的養子,生活也失去應有的自由」35
1931 年 8 月 23 日,蔣渭水大眾葬儀行列,特地繞行大安醫院,做最後的巡 禮,《臺灣新民報》,大幅報導大眾葬及全島各地追悼會。36並刊登為永留蔣氏遺業,林木土、盧丙丁等九氏,商議由同志集資,擬以募股方式,承繼臺灣社會運 動的根據地大安醫院,做為永久紀念,要求大眾響應。其發表的旨趣書(聲明書) 指出「蓋先生生前所行之社會運動、政治運動,專賴大安醫院做根據地,又為眾
同志之集合所,諸多便益,是大安醫院與臺灣解放株團體大有歷史之關係也。於 是吾人因欲留先生之遺業,繼承先生之遺志,希圖招合有志創辦實質的社會事 業,俾先生遺業垂於永久紀念」 37,但是在總督府忌諱與打壓下,這項改組的努 力並未成功。
監察委員黃煌雄先生是第一位研究蔣渭水的學者,在《臺灣的先知先覺-- 蔣渭傳》中,指出「大安院的招牌是臺灣近代非武裝抗日運動史上最寶貴的遺物 之一」38
蔣渭水的大安醫院,堪稱臺灣歷史上最重要的醫院。
林麗明的大安醫院
33 「舊黨消息進如何?舊幹部決不再組織本部改稱大眾講座」,《臺灣新民報》第三百五十三號,
1931.2.28,頁 3。
34 林書揚、劉昭勇、藍博洲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灣社會運動史》第二冊,政治運動, 〔臺北:創造出版社〕,1989.6,頁 266。
35 游鑑明、吳美慧《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陳石滿女士訪問紀錄〉,〔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3,頁 230。
36 「故蔣渭水氏的臺灣大眾葬送葬者五千餘人臺灣空前的葬式遺骨埋在大直山上」,《臺灣新民
報》,三百七十九號,1931.8.29,頁 4。
37 「為永留蔣氏遺業議繼承大安醫院希望同志踴躍參加」,《臺灣新民報》,三百七十九號, 1931.8.29,頁 45。
38 黃煌雄,《革命家-蔣渭水》,〔臺北:長橋出版社〕,1978.9.15,頁 171。
子,開設醫院,仍然取名大安醫院,並成立讀書會、讀報社。39
1927
年 7 月 10 日,臺灣民眾黨成立。林麗明在大安醫院掛上「臺灣民眾黨 北港支部」的招牌。北港支部也附設北港家庭副業免費講習會,由其妻蔡素女主 持。40
吳海水的大安醫院

吳海水從醫學校熱帶醫學專攻科畢業後,申請到家鄉臺南醫院服務,當局卻 以脫離文化協會為條件,吳海水不願接受,乃在臺北追隨內科界的泰斗吉田先 生。1923 年 5 月 1 日,吳海水回臺南開設大安醫院41。
12
月 16 日吳海水因參與 「臺灣議會設置期成同盟會」的活動,成了「治警事件」被起訴的人之一42。吳 海水後來遷到高雄州的旗山繼續開設大安醫院。日本殖民統治的末期,由於戰爭逐漸露出敗象,神經過敏的殖民統治者連續 泡製了「五大特高事件」,1941 年 9 月 7 日的「東港事件」,吳海水遭羅織入罪。
依據「臺灣特別高等警察」的報告,律師歐清石等認為:美、英聯軍在戰爭 後期勢必會攻打臺灣,屆時臺灣人便可藉機進行武裝革命,實現建立屬於臺灣人 的臺灣的理想。展開了「匿名的祕密結社」,吸收同志,高雄州以吳海水為負責 人。日本官方認定他參加過文化協會與臺灣民眾黨,身分特殊,「具有民族意識, 經常渴望於臺灣的獨立」。「大安醫院」的招牌竟成了他背負的原罪,吳海水被判 刑 15 年。43
北中南的三家大安醫院,串聯成風雨飄搖,動盪時代「知識良心」的堅固堡 壘。我們彷彿能嗅到當年在大安醫院進進出出的,為守護民族靈魂的先覺者,活
力四射,散發強烈的的能源與精力。
39 游鑑明、吳美慧《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林蔡素女女士訪問紀錄〉,〔台
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 132、133。
40 游鑑明、吳美慧《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林蔡素女女士訪問紀錄〉,〔台
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3,頁 134。
41 《臺灣》第四年第五號,1923.5,頁 74。
42林書揚、劉昭勇、藍博洲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灣社會運動史》第二冊,政治運動, 〔臺北:創造出版社〕,1989.6,頁 59。
43〈臺灣文化協會的催生醫師〉,莊永明《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五冊,〔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
出版部〕,1994.6,頁 165。